在我国,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而糖尿病前期中约 70% 为单纯性糖耐量受损。餐后血糖升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控制餐后血糖,可减少血糖波动,既有助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也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还改善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控制餐后血糖的方法包括饮食控制(低升糖指数食物饮食)、增加运动(餐后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常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升高的六类降糖药介绍如下:
1、a-糖苷酶抑制剂
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此类药物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尤其适合我国以碳水化合物摄入为主的人群。a-糖苷酶抑制剂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并可减轻体重,莶萃分析结果显示, a-糖苷酶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改善体重的效果与 GLP-1 受体激动剂相当。a-糖苷酶抑制剂除了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之外,还可用于糖尿病前期特别是糖耐量受损者,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虽然同为α‐糖苷酶抑制剂,但阿卡波糖和华怡平伏格列波糖在作用机制上存在差异。阿卡波糖不仅抑制双糖酶,还抑制α-淀粉酶,因此一部分淀粉在小肠不被分解而进入大肠,在大肠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导致腹胀、腹泻、肠鸣、排气增多等胃肠道症状。与之不同的是,华怡平伏格列波糖专注抑制双糖类水解酶,且抑制作用强于阿卡波糖,对淀粉酶的抑制作用较弱,食物中的淀粉在小肠转化为双糖,进入大肠的淀粉很少,故发生腹胀、排气增加等胃肠反应较少。总的来看,在降糖疗效、安全性及预防糖尿病方面,华怡平伏格列波糖更为安全有效。
2、短效磺脲类促泌剂
如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此类药物通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主要适用于胰岛β细胞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患者。
短效磺脲类促泌剂作用时间短,发生低血糖反应的风险较小,但也应注意可能发生的低血糖,老年及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磺脲类药物可增加体重,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胰岛素促泌剂与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GPL-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具有减轻体重作用的降糖药联用,可减少胰岛素促泌剂类药物带来的体重增加的风险。另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般不选择磺脲类促泌剂,但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格列喹酮仍可使用。
3、格列奈类药物
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也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药,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此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暂,通常在餐前15分钟内服用或餐前即刻服用。此类药物服药后必须吃饭,这样才能发挥药效,并避免发生低血糖。
因为此类药物仅在进餐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作用时间短,不容易引起低血糖。主要适用于胰岛β细胞有一定分泌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适合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患者,及进餐不规律的患者。格列奈类药物对体重影响不明显,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选择瑞格列奈。
4、DPP-4 抑制剂
此类药物如西格列汀、阿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维格列汀等,通过抑制 DPP-4 酶对 GLP-1 的降解,提高周围血 GLP-1 水平,进而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升血糖素,降低餐后血糖。DPP-4 酶抑制剂单独使用引起低血糖的风险小,对体重的作用为中性或轻度增加?
DPP-4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大部分患者只出现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如腹泻、上呼吸道感染等。
5、降低 PPG 为主的注射制
短效人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谷赖胰岛素等)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短效胰岛素一般在餐前 15?30 min 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在餐前即刻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优点是可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在降低餐后血糖幅度和低血糖风险方面优于人胰岛素,目前应用较广。
6、短效 GLP-1 受体激动剂
短效制剂仅艾塞那肽,可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胰升血糖素分泌?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和减少进食量而降低餐后血糖。其显著的特点是在降糖的同时,大部分患者可减轻体重、降低胆固醇和收缩压?
GLP-1 受体激动剂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但随着治疗时间(约 2 周)延长逐渐减弱。单用低血糖发生率低,与胰岛素促泌剂合用可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对于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考虑口服单药或联合降糖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是治疗 2型糖尿病的基础用药,以降低空腹血糖为主;如患者兼有餐后血糖升高,二甲双胍可联合以上所介绍降糖药,既可降低空腹血糖,也可降低餐后血糖,同时,协同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并抵消各自的药品不良反应,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