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近2个月来经常在快到午餐的时候,出现心慌、手抖、乏力、冒冷汗等不适,吃颗糖或马上吃饭,这些症状就缓解了。有一次,她测量了午餐前的血糖,只有3.0毫摩尔/升。 后经医院一系列相关检查,发现这些症状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叶女士非常困惑:“糖尿病不是血糖升高吗我为什么出现低血糖” 这种情况称为“进餐后期低血糖症”,是反应性低血糖症的一种,常表现为餐后两小时内血糖偏高,餐后3~5小时发生低血糖,多见于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引起进餐后的晚发性低血糖。
低血糖的发生原因
【内容补充:人体正常糖调节维护需要糖利用和糖异生(内生糖)的平衡,及降糖激素(胰岛素)和升糖激素(胰高血糖素为主、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的协调。任何引起糖利用或血中胰岛素水平不当增加、糖异生或升糖激素减弱的因素均能引发低血糖。】
1、糖调节异常相关低血糖
T2DM 发展的初始阶段表现为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反应延迟,引起进餐(糖负荷)后3~4 h发生反应性低血糖,这种情况下发生低血糖的交感神经反应症状(心悸、饥饿、出汗)较明显,有时需补充糖类食物才能缓解症状,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低血糖。
2、胰岛素水平不当增加
因注射胰岛素或无明确诱因,体内存在胰岛素自身抗体,不受进食调节发生抗体与胰岛素分离,导致血中胰岛素水平不当增加,引发不同程度低血糖。对无明确饮食、降糖药相关的低血糖发生,需检测血胰岛素和胰岛素自身抗体加以鉴别。
3、降糖治疗相关低血糖
应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过程中,因药物剂量增加致血中胰岛素含量过多降低血糖,或在原治疗剂量时因患者进食量减少、排出增加(呕吐、腹泻等)、运动消耗增加减少了对胰岛素的需求,均可引发低血糖。这类低血糖的严重程度和危害受药物剂量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差别很大,是临床关注重点。应用有抑制肝糖原分解的非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二甲双胍、GLP-1RA 和 DPP-4i)可在有低血糖倾向时,抑制患者自身糖异生能力导致低血糖发生。
低血糖的防治
防治低血糖,患者饮食管理最重要
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和进餐顺序,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增加蔬菜量(0. 5~1. 0 kg/d)、增加优质蛋白质(推荐奶蛋)、控制主食量(粗细搭配)、低油脂、低 盐,进餐时前 10 min 仅进食汤菜,10 min 后开始摄入主食;或采取主食分餐,可避免反应性低血糖发生,必要时辅用糖苷酶抑制剂(华怡平伏格列波糖)治疗。老年患者应避免过多饮酒增加低血糖风险。同时也要避免过多依赖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降糖,可以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需要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能自己调整饮食量、运动量和降糖药量三者的平衡,对预防低血糖发生至关重要。根据 SMBG 数据选择合适剂型的降糖药,控释、缓释包装和长效胰岛素促泌剂等,长效胰岛素+OAD 模式较预混胰岛素低血糖发生少。有夜间低血糖倾向患者,可将长效胰岛素调至早餐前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