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团队与全椒县中医院内科团队在专业医学期刊《医学创新与探析》发表题为《聚卡波非钙治疗 IBS-C 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的临床研究。该研究验证聚卡波非钙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理解其作用机制开拓了新视角。本研究为聚卡波非钙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全面的循证支持,推动IBS-C治疗策略从单纯对症处理向兼顾整体肠道健康的新模式优化。
目的:探讨聚卡波非钙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 2022 年 1月到 2024 年 1 月收治的 118 例 IBS-C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每日晨起接受乳果糖口服液 ;观察组接受聚卡波非钙片,两组均连续服用 2 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次数、粪便性状、便秘程度,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进行测量。
结果:治疗 2 周后,观察组改善粪便性状、增加排便次数、缓解便秘程度效果大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 83.1% 大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66.1%(p < 0.05);两组治疗期间,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9% vs.1.7%,p=0.028);血清 IL-6、IL-8 水平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p < 0.05)。结论 聚卡波非钙可显著改善 IBS-C 症状严重程度,降低肠道炎症水平。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疾病,临床症状多以腹痛和便秘为主。与其他 IBS亚型相比,便秘型 IBS(IBS-C)患者的腹部不适、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症状更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临床上用于治疗 IBS-C 的药物方案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泻药、5-HT4 受体激动剂、氯离子通道激动剂、益生菌等,虽然可以减轻患者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但是存在副作用明显、效果缓慢、耐受性差等缺点。聚卡波非钙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容积性泻药,具有高吸水性特性,主要通过在消化道吸水膨胀后凝胶化来改善 IBS-C 症状。本研究讨论了聚卡波非钙对 IBS-C 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我院 2022 年 1 月到 2024 年 1 月收治的 IBS-C 患者118 例。纳入标准:①年龄≥ 18 岁;②符合罗马 IV 标准定义的 IBS-C 诊断标准;③肠镜检查未发现形态结构变化;排除标准:①聚卡波非钙和乳果糖过敏史;②证实或怀疑由于肿瘤、疝气等引起的肠梗阻;③严重的肝功能异常;④吞咽困难;⑤疑似器质性便秘;⑥妊娠期、计划怀孕和正在哺乳的妇女。采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9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早餐前 30 min 服用,首次 30mL,之后 15ml,1 次 /d,连续服用 2 周。观察组接受聚卡波非钙片(商品名:利波非,苏州中化药品工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109),每次2片,0.5g/片,每日 3 次,连续服用 2 周。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任何通便或影响胃肠运动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排便次数由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对排便日记进行记录后报告给医护回访人员,采用 Bristol 大便形态量表(BSFS)评估粪便性状和稠度。Wexner 便秘评分(中文版)用于评估便秘严重程度。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代表主要症状
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周排便次数 5-9 次,大便成形,不硬,无粘液;有效代表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好转,周排便次数 3-4 次,大便形状和次数均有所好转;无效代表症状依旧,周排便次数少于 3 次,大便形状和次数均无好转或者改善不明显。临床总有效率 =(显效人数+ 有效人数)/ 总病例数 ×100%。入组患者清晨空腹取外周血样 5mL,室温静置30min,离心取上清液。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试剂盒均购自上海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详细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6.0 对全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使用 t 检验,治疗前后的使用配对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IQR])表示,Wilcoxon 符号秩检验来评估指标的变化;
计数资料用频数(n)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Fisher’s 精确检验, p < 0.05 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排便次数
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的周排便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每周平均排便次数7.0次高于对照组的 6.2 次(t=2.995,p < 0.05),见表 1。
2.2 粪便性状
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的BSFS得分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BSFS得分高于对照组的(Z=5.971,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 83.1% 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66.1%(χ2=4.470,p=0.034),见表 3。
2.4 便秘程度
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的 Wexner 便秘评分均显著减小(p < 0.001),并且治疗后的 Wexner 便秘评分低于对照组的(t=3.822,p < 0.001),见表 4。
2.5相关血清细胞因子指标
治疗后,观察组的IL-6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TNF⁃α 和IL-8与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2.6不良反应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9% vs.1.7%,p=0.028),见表5。
IBS 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消化道疾病,据报道我国发病率为 1.4%-11.5%。与其他 IBS 亚型相比,IBS-C 与更高的肠道功能障碍相关,如腹痛和便硬。此外,许多患者还会出现其他腹部(不适、腹胀)和肠道相关症状( 排便稀少、费力、排便不完全 )。当前 IBS-C 发生机制较多,如脑-肠轴功能紊乱、炎症、肠道微生物组失调、免疫反应等。IBS-C 腹痛和大便较少可能与肠道蠕动变化和肠道内水分失衡导致 。IBS-C 的非药物治疗方案临床应用受到时间长、经济成本和效果不够明显等缺点限制。渗透性泻药和刺激性泻药虽然能够改善便秘症状,但是主要用于急性缓解,且在 IBS-C 患者中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有限 。益生菌改善 IBS-C 的临床研究受数据质量偏低、样本量小,菌株种类和测量工具等问题,使得支持益生菌用于 IBS-C 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争议。5-HT4 受体激动剂莫沙比利、西沙必利长期使用会导致心血管事件增加,在 IBS-C 中的疗效尚待评估。
聚卡波非钙具有极高的吸水性能,不被消化道吸收,也不影响消化酶的活性,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生理惰性,常用于治疗 IBS 的腹泻和便秘症状。尽管 IBS的治疗机制尚未阐明,但是有文献报道了在 IBS-C 中,聚卡波非钙能降低 hs-CRP 水平,表明聚卡波非钙可能通过降低肠道内微炎症水平从而缓解 IBS-C 症状。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 11.9% 和 1.7%,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对照组中腹泻和腹痛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与已经报道的Ⅲ期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的结果一致。国内报道的聚卡波非钙治疗 IBS-C 患者的随机对照实验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口干、头痛、头晕等轻微症状,均在停药或者持续服药中逐渐消失。但是本次研究仅观察到了 1 例腹胀,总之,相比于乳果糖口服液,聚卡波非钙能降低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的 IL-6、IL-8 经过治疗后均显著降低,TNF-α 水平没有变化,提示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体内炎症水平均有所降低。IBS-C 病理生理机制尚为形成统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肠道粘膜炎症参与了 IBS-C 的发生。一项与健康正常人群对照组比较发现IBS-C 患者血清炎症因子 IL-6、IL-8 水平明显偏高,表明炎症因子升高参与了 IBS-C 发病机制。IBS-C 患者肠道内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大量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诱导了 IBS-C 患者肠道发生超敏反应,引发了腹痛。联合用药后的 IL-6 水平比单一用药的 IL-6水平更低,提示聚卡波非钙可能参与了 IL-6 降低的过程。当肠道出现炎症时,肠道粘膜屏障被破坏,粘膜通透性增加,IL-6 等促炎因子大量释放入血。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单中心,样本量较少;其次,本研究结果可能受到饮食和运动等生活习惯混杂因素的影响;最后,IBS-C 易反复,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观察来评估用药方案,未来需要大样本、长周期、多中心的真实世界研究来评估聚卡波非钙在 IBS-C 患者中的效果。
综上所述,聚卡波非钙治疗 IBS-C 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增加排便次数、改善粪便性状、缓解便秘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扫码查看原文